近日,教育部對外發布消息稱,中國已經先后與4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學歷互認已達24個,并且年內中國還有望與塞浦路斯、南非等國實現學歷學位互認工作。與此同時,教育部重點組織開展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共發布了141項研究課題,其中70項涉及“一帶一路”沿線46個國家。為了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教育部還實施了“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2016年共選拔226名國別區域研究人才赴34個國家,選派近千名各種非通用語人才出國進修。在配合“一帶一路”教育“走出去”的同時,中國還積極開展“留學中國”品牌打造,通過設立卓越獎學金項目,培養發展中國家青年精英和未來領導者,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 每年向沿線國家額外提供總數不少于3000個獎學金新生名額。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不僅涉及國家層面,各省市也積極參與,中國近半數省份即將參與其中。教育部所采取的一系列舉措,實際上是配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盡可能地為中國培養更多的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專家,也為沿線國家多培養更多的“中國通”,從而有助于將“民心相通”做到實處。
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不斷銳意進取,奮發有為,不斷發出中國聲音,倡導中國理念,提出中國方案,在一系列的新舉措當中,“一帶一路”無疑引人關注。“一帶一路”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極具經濟、政治、地緣、文化等影響,對于中國戰略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在五通工程當中,前面四項主要涉及器物層面,而民心相通則主要涉及人際交往,最為復雜也見效最慢。
常言道,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則源自心相通。“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情況復雜,社會多元,對“一帶一路”無疑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參與國家與中國的關系良莠不齊,一些國家還存在“中國威脅論”。這有可能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產生負面效應,對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支持力度和對接造成影響。由于利益分歧、宗教差異、文化多元等原因,一些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持以懷疑態度,政府和民眾與中國存在信任赤字問題,這對于一帶一路的戰略動員和戰略支持帶來了不確定性,也增加了一帶一路的合作成本,也足以說明民心相通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
“一帶一路”建設不僅需要資本、技術、資源等物質投入,也需要情感的投入。為了保障一帶一路的持續良好開展,需要加強沿線各國與中國的地緣情感。地緣情感是指不同地區間的認知態度,類似于地緣文明,但相對于地緣文明而言,其也受政治、宗教、經濟等因素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情感上的總體態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中國的情感不一,存在明顯的地緣情感溫差,影響到周邊國家對中國的認同度、親近感。“一帶一路”將“民心相通”視為重要目標,傳承和弘揚絲綢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可以通過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學術往來、人才交流合作、媒體合作、青年和婦女交往、志愿者服務等,為深化雙多邊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這非常有利于拉近地緣情感,增強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加強地緣情感培植,成為“一帶一路”的強力粘合劑。
“民心相通”需要耐心,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了促進“民心相通”,旅游和各種文化交往活動最多算是快餐文化,走馬觀花的粗淺感受,而教育與人才培養才能實現深度了解,謀劃長久大計。中國教育部推出的這些舉措有利于培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接地氣專家,也能將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做的深、做的實、做的透。一帶一路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系統工程,也是連通“中國夢”和“世界夢”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識和情感基礎。對于一帶一路建設而言,互聯互通是核心,民心相通是關鍵。為了促進民心相通,人才培養是重點,因而一帶一路不僅要有工程項目合作,也要有人才項目合作。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了人才培養的薪火相傳,中國與沿線國家“一帶一路”的合作才會生生不息。